朱棣起兵"靖难"之初,他无论在政治还是军事上都处于绝对的劣势,之所以最后能够成功,宦官功不可没。当时在朝廷内,建文帝对宦官管教甚严,同时又诏谕地方官,一旦发现宦官奉使横暴,虐害士民即擒送京师,加以严惩。这引起了不法宦官的怨恨,于是在靖难之役中或明目张胆投靠燕王朱棣,或是暗中潜伏做为内应刺探宫中事,将朝廷动静虚实及时向朱棣密报。最后朱棣之所以敢孤注一掷,举兵长驱直入,一举拿下京城(金陵,今南京),从而取得胜利,登上皇位,就是因为得到了南京宫廷里不满建文帝的太监送来的南京城空虚宜直取的绝密情报。
此外,朱棣自己阵营里的许多宦官也鞍前马后,立过战功,有名可查的如狗儿、李兴、郑和、马靖等。因此,朱棣上台后,论功行赏,不得不提拔、重用宦官。同时他也害怕会有失意的宦官像出卖建文帝一样再出卖自己,故而不惜背叛祖训,拉拢宦官。据《明史.刑法志》云:"初,成祖起北平,刺探宫中事,多以建文帝左右为耳目,故即位后专倚宦官,立东厂于东安门北,令劈昵者提督之。"而朱棣自己的宦官,如狗儿等,在"靖难"之役中,也为朱棣在战场上立过功。说白了,明成祖授宦官以权柄,完全是一笔政治交易。"盖明世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皆自永乐间始。"
不过,毕竟有父皇朱元璋的祖训约束,朱棣在重用宦官上多少有些顾忌。据《明史.职官志》记载:成祖亦尝云,朕一遵太祖训,无御宝文书,即一军、一民,中官不得擅调发。朱棣明曰遵奉祖训,但却将乃父规定的"内臣不得干预政事"悄悄地改为不得擅自作主。换言之,只要在皇帝可控制的范围内,宦官自可做主。于是,明代的宦官悄悄地走出了问鼎权力峰巅的第一步,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永乐元年(1403年),内宫监李兴奉敕往劳暹罗国王。永乐三年(1405年),遣太监郑和率舟师下西洋。永乐八年(1410年)都督谭青营内有内官王安等,又命马靖镇甘肃、太监马骐镇交趾。永乐十八年间(1420年),设立东厂,由太监头目掌握。从此,明代宦官权力从无到有,获得了出使、专征、监军、分镇与刺臣民隐事之权。
但是像郑和这样有作为的太监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宦官则素质低下,狂妄无知,飞扬跋扈。由于朱棣对宦官们的信任,对他们的活动大加支持,这在无形中助长了他们的嚣张气焰,开始打击异已,树立党羽,在朝中及地方培植亲近势力。在朱棣当皇帝的二十二年里,宦官势力逐渐强大起来,一步步从幕后走上台前。
不过,总的来看,在明成祖永乐一朝宦官们暂时还没有掌控、左右朝政的能力,还只是在局部范围内利用自己的权力胡作非为,尚不能对政局起到多大的影响。虽然宦官参与了不少政治活动,但还没有达到专权的程度。然而毕竟太监的势力在永乐朝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明成祖朱棣首创了东厂等特务机构,利用宦官统领以刺探外情,为宦官走上政治舞台铺平了道路,埋下了以后宦官专政的祸根。朱棣依靠宦官夺取政权,倚重宦官加强集权,从而亲手为大明王朝种下了宦官专权的政治毒瘤。这颗毒瘤经朱棣子孙历代的持续发酵,到明英宗时,终于彻底癌变,形成宦官专权的局面,终明之世二百余载附着在明王朝的肌体上加速溃烂直到明朝灭亡。